亚洲区预选赛中国赛程时间/(混合过关)竞彩网计算器足球/争冠附加赛是什么意思/科比是几号球衣 - 大赢家足球比分即时比分网即时

0577-62666010

0577-62666789

點擊關閉
  • http://www.lanrenzhijia.com/ http://www.lanrenzhijia.com/

    三科客服

    0577-62666010

新聞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新技術破解電力“大難題”

發布時間:2010-10-06

    循環經濟的“減量化”原則是指在生產和服務過程中,盡可能地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的產生,核心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目前,全國乃至世界都面臨因為資源不足牞而使經濟發展遭遇“瓶頸”的問題。在各地大力“挖掘”與“拓展”新型能源的同時,如何有效利用現有的?一分能源,減少污染和環境 “損耗”,提高有效利用率,已然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谷期電”的尷尬

  有個專業術語不為大多數人所熟知,電力上稱為“峰平谷期電”。根據居民和企業的用電量,電力部門通常將一天24小時分為三個用電階段:峰期是8時至11時,18時至23時;平期是7時至8時,11時至18時;谷期是23時至次日7時?!捌狡凇?,供電量和用電量基本持平;“峰期”,則由于用電量大增,電力部門的供電壓力很大;而“谷期”時則因為用電量大幅減少,電力資源大量儲存于電網中,既容易造成損耗,也給電網安全運行帶來隱患。

  那?,是否可以在峰期加大發電量,谷期減小發電量,從而有效解決這一ì盾呢?答案是:否。一個常識是,當一臺發電機滿負荷運轉后,想要大幅度減負運轉并非易事。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電力部門一般采用“峰谷電價”來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峰期”電價往往相當于“谷期”電價的3倍。這樣,通過經濟手段,既可以緩解高峰電力供需缺口,又意圖促進電力資源的優化配置。但事實是,盡管采取了這一辦法,效果仍不盡如人意,大量的“谷期電”被白白浪費。

  據統計顯示,到2010年我國浪費的“谷期電”相當于5個三峽電站的裝機容量,直接損失達8000億元到1萬億元。

  如果有一種新的技術出現,專門利用以往被白白浪費的 “谷期電”豈不是很好?

  “電地暖”應運而生

  電地暖系統是以電為能源的供暖系統,其基本原理是:將發熱體——— 發熱電纜按要求埋于地板下,把電能直接全部轉換成熱能,由加熱地板進行供暖。其50%的熱量是通過輻射方式傳導,習慣上又稱之為“低溫熱輻射供暖”。更令人稱奇的是,電地暖利用集中控制系統,跟蹤不同地區的電網“峰、谷、平”時段和戶外溫度變化情況,自動按經濟運行模式采用不同的加溫策略。該系統可以對現有電網電力進行直接負荷控制,晚上用電工作,儲存熱能,白天用電高峰時,散發熱量。對電網電力的“谷期電”利用率達到90%以上。

  電地暖的經濟、安全、舒適性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已被科學家證實,其使用壽命在50年以上。電地暖在上世紀50年代正式問世以來,已在歐洲、北美和亞洲的日本、韓國等地廣泛使用至今,是目前世界暖通工程界公認的最理想、最先進的環保節能采暖方式之一。

  令人欣喜的是,這一新技術目前已被我省的一家企業掌握。山西耀華電力節能供熱公司,自1996年研發該技術至今,現已研發至第六代,其自主研發的電地暖集中控制系統,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擁有國內Ω一一家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自控溫系列電熱帶產品。該公司已在全國數百個項目建起了電地暖項目,為2000多萬平方米的建筑供暖。我市的多個建筑內目前也已經采用了電地暖這一新型供熱設備。

  21世紀,資源當物盡其用

  對于北方居民來說,擁有一個溫暖的冬天是基本的愿望。而?到冬季,由于熱價、儲ú、老舊管網維護、傳統供熱模式的弊端等等,都會讓部分居民、供熱企業、主管部門?得筋疲力盡。電地暖的出現,不僅為這些問題,同時也為“谷期電”這一平常被浪費很多的能源,都找到了一條新的解決途徑。

  相比普通供暖方式,電地暖所用原理是將電能這種無法儲存的資源轉化成熱能,幾乎不給城市電網增加任何壓力,也無需鋪設集中供熱管道。

  目前,我省火電裝機容量為6000萬千瓦,低谷電能為1800萬千瓦時,?個采暖期可利用的低谷電能為216億千瓦時。如果利用電地暖計算機集中控制技術將這部分能源用于建筑物冬季供暖,可滿足3.6億平方米建筑物冬季供暖需求,年可節約采暖用ú1000萬噸、采暖用水720萬噸,可使電網電力使用效率提高9%以上,其集中供熱能力可以滿足我省δ來30年建設發展需要。

  另據有關部門初步估算,利用電地暖供熱將可為我市節省至少50億元以上的集中供熱初期投資。目前,省發改委已將山西耀華公司的電地暖項目列入高科技重點扶持項目,省物價局也為該公司的“谷期電”制定了優惠價格。這既是對資源物盡其用的有力促進,更是對現代城市供熱方式轉變的有益補充。

來源:太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