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7-07-14
本報訊 為使鄉土文化更好地得到保護和傳承,溫州樂清市民周熙文不惜耗資百萬,興建了一個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民間博物館。據了解,投資興建這么大規模、專門收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的公益性非遺博物館在國內尚屬首例。
這個民間博物館叫三科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坐落在樂清市經濟開發區。在博物館內,記者看到了上千件樂清黃楊木雕和細紋刻紙精品,大多是樂清市老中青三代藝人的代表作。除了展品外,博物館還專門介紹了樂清黃楊木雕、細紋刻紙的發展史、代表作和工藝流程等。
創建這家民間非遺博物館的周熙文,是樂清市柳市鎮店后村人。他告訴記者,他從小就喜愛這些民間工藝,興建這個博物館主要是為了讓這些鄉土文化更好地得到保護和傳承。周熙文說,當初為了搜羅這些作品,他幾乎跑遍了樂清柳市、象陽等地,磨破了嘴皮子。有一次,周熙文聽說當地村民家中藏有一件名為“田間小憩”的黃楊木雕時,先后去了三次,但還是被這個村民婉言拒絕了。這時,不甘心的周熙文又發動這戶人家的親戚朋友,并將興建博物館的想法告訴這位村民,最終打動了他。
樂清龍花細紋刻紙研究所近年來搜集了散落在民間的鞋花、龍船花等各種細紋刻紙作品4000多幅,但苦于沒有展示的場地。當他們得知周熙文正在到處奔波收集作品后,當即將收藏的700多幅具有代表性的樂清細紋刻紙轉讓給周熙文。
經過精心的準備與努力,該博物館于今年6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不僅受到許多百姓的青睞,而且也吸引了在樂清市參加全省非遺保護論壇的文化精英們的眼球。
周熙文說,在今后的時間里,他還要收購樂清龍檔等“民俗寶貝”,將非遺博物館辦得更精更好,成為樂清鄉土教育的一個良好展示平臺。